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神經內分泌腫瘤?胃潰瘍分不清?!核醫檢查有助於診斷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一位30歲陳姓上班族,最近頻繁出現反覆性胃潰瘍、腹痛,做了例行檢查及胃鏡後,發現十二指腸部位長了一顆腫瘤,在切除後病理診斷確定患者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由於術後症狀仍持續發作,加上抽血檢測發現腫瘤指數CgA居高不下,因此,主治醫師轉介至林口長庚進一步做了「核醫檢查」後,才發現胰臟旁還有小腫瘤,經再次手術後才解決患者問題。

     

    根據2013年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所發表的全國癌症登記資料分析,台灣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簡稱NET)疾病發生率,從1996年的每10萬人口之中有0.3人罹病,至2008年的每10萬人口有1.51人,患者人數較過去增加5倍,神經內分泌腫瘤確診人數持續上升,與診斷率及疾病衛教意識提升有關。 


    神經內分泌腫瘤為罕見的腸胃道疾病,是消化系統中第二常發生的腫瘤,僅次於大腸直腸癌,好發部位包括消化系統(前腸、中腸、後腸及胰臟),其次為肺部,依照臨床症狀有無可分為「功能性」及「非功能性」,腫瘤分泌過量的荷爾蒙會引發功能性症狀,如腹瀉、腹痛、胃酸過多或莫名的低血糖等,而非功能性則沒有臨床症狀,因此,患者確診需要數年時間。


    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陳世欣醫師表示,當患者出現功能性症狀,一般可以前往醫院內科、胃腸內科或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做進一步的檢查。不過,臨床經驗中會遇到患者出現功能性症狀,且發現腫瘤指數CgA數值高,經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內視鏡等檢查後,仍查不出病因或腫瘤位置,此時,主治醫師可以轉介至核子醫學科進行「神經內分泌腫瘤核醫檢查」。「神經內分泌腫瘤核醫檢查」是透過注射可標定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放射藥物,經過一段時間讓藥物在體內循環再進行攝影,找出一般檢測方法看不到的腫瘤位置,確定腫瘤位置後,再提供病患適當的治療。


    陳世欣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第一線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若當腫瘤出現轉移,無法僅藉由手術根治,則會使用全身系統性的治療。依照國外治療經驗,當臨床懷疑有腫瘤復發的可能性,但傳統檢查找不到腫瘤位置;或在藥物治療前,也會選擇做「神經內分泌腫瘤核醫檢查」,有助於臨床醫師監控病情。但陳醫師也提醒民眾,若要進行「神經內分泌腫瘤核醫檢查」,可請主治醫師洽詢「核子醫學科」,並視需要轉介至醫學中心進行檢查,可獲得較適當的治療及照護。


    文章出處: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2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