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率提高 須賴腸胃科等多科別醫療團隊合作
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罹患一種名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罕見疾病,讓大家漸漸開始認識此疾病。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陳啟益主任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近年來診斷率遞增,原因也拜台灣政府在大腸癌推廣大便潛血、大腸鏡,以及肝炎長期衛教超音波檢查所賜,間接讓許多腸胃科醫師提早發現腸胃及胰臟的小腫瘤,一旦發現腫瘤藉由切片檢查及免疫染色,可發現不少患者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
當出現臨床症狀 有注意到才找得到
神經內分泌腫瘤為消化系統中第二常發生的腫瘤,僅次於大腸直腸癌,好發部位包括腸胃道及胰臟,其次為肺部。其臨床症狀為持續性腹瀉、臉潮紅、復發性難治的十二指腸潰瘍及間歇性的低血糖現象,例如心悸、盜汗、饑餓感或頭昏等。陳啟益醫師表示,臨床經驗中常遇到停經婦女有臉部潮紅的現象,且合併有焦慮、憂慮及腸躁症的腹瀉等,容易使人誤以為是更年期症狀而輕忽,但是上述症狀卻是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重要的依據。因此,要提高診斷率須靠醫師注意臨床症狀提早確診。
生物標記平台助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
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不易發現,通常經5到7年才容易診斷出,且有超過50%已經出現轉移,對於懷疑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人,有以下診斷方法可使用,包括腫瘤指數CgA數值及內視鏡檢查、腹部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及核醫檢查等,有利於醫師診斷追蹤病情並提高確診率。
腫瘤未轉移手術治療 轉移藥物治療
陳啟益醫師說明,當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後,進行治療前必須先知道腫瘤的大小、位置及是否有轉移。若腫瘤未轉移時,第一線治療以手術為主,但對於已轉移無法僅藉由手術治療的患者,為了控制病情,建議使用全身系統性的治療。因此,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及治療需要整合多科別的醫療團隊(腸胃科、內外科、腫瘤科)通力合作。
神經內分泌腫瘤比起其他癌症預後良好,因此,腫瘤在切除或根除之後,需定期做內視鏡或超音波及電腦斷層追蹤,才能監控病情。陳啟益醫師提醒患者,面對疾病要有謙卑的心理,越「小心」就能越「放心」,也能讓家裡「安心」。此外,若民眾有類似相關症狀或希望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有更深入的瞭解,可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查詢更多的相關資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文章出處: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