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全台NET病友總動員 長存鬥志抗NET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NET宣導日

    **若您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歡迎您撥打0809-010-580加入我們NET病友俱樂部行列!

    台灣民眾對於『預防重於治療』之醫學觀念普及,不只重視生命的延長,更期望能有高品質的健康生活。根據
    2013年統計數據顯示,近六成的民眾在半年內有做過健康檢查,且有近五成二民眾未來會考慮參加自費健檢,探討其背後原因,是來自於民眾希望藉由更多、更完整的檢驗項目以及使用更精密的醫學影像檢查方式來確保自身的健康狀態。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王秀伯理事長表示,近年來國內民眾透過內視鏡健檢發現早期腸胃道腫瘤的比例逐年上升,根據2014年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神經內分泌腫瘤工作小組登錄資料顯示,高達五成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是在健康檢查時進行內視鏡檢查確診罹患此病,由此顯示,健檢確實有助於疾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一名年僅十二歲的患者,初期出現腹瀉及腹痛等症狀,起初以為是腸躁症或是腸胃炎,但就醫治療後症狀仍無法獲得控制。經內視鏡檢查後,才發現十二指腸部位長出多顆腫瘤並已有肝臟轉移,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此案例是台灣目前發現最年輕的患者。另一位,現年四十二歲的王小姐,二年前長期持續胃痛查不出病因,一直到全身健康檢查進一步做胃鏡、大腸鏡後,赫然發現十二指腸有小腫瘤,經醫師診斷判定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幸好提早發現,腫瘤並無轉移,讓她仍然擁有彩色的人生。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響應神經內分泌腫瘤日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及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響應十一月十日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日」(NET awareness Day),號召病友總動員一起站出來接受治療,與疾病長期共存。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個特殊的癌症,除了腫瘤生長會引起疾病負擔外,還會因腫瘤分泌的荷爾蒙造成患者發生臨床症狀如腹瀉、胃潰瘍等而引起身心靈不適。有鑑於此,今年癌症希望基金會在神經內分泌腫瘤日前夕,提出 Bring NExT  Hope概念,宣布將成立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會,期許在抗癌的路上有更多同路人彼此支持,攜手迎向希望。

     

    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年增四百位   最新調查:腸胃鏡檢進步 腫瘤大小從8.92.18公分即可發現

    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13年統計國內癌登資料發現,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一點五一,整體疾病發生率在過去十二年間增加五倍,預估每年約新增四百位神經內分泌腫瘤確診患者王秀伯醫師表示,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統計,藉由有效的內視鏡相關檢查,可讓八成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在腫瘤未轉移前就發現疾病。

     

    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神經內分泌腫瘤工作小組對照四大醫學中心(臺大醫院、台北榮總、長庚醫院及成大醫院)聯合發表的數據發現14年前初診斷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大小,平均為8.9公分才能發現,至2014年統計結果顯示初診斷腫瘤大小為2.18公分,可在腫瘤較小的初期診斷出來,此結果與這十多年來的內視鏡診斷技術進步及專業醫師合格訓練有關,也助於大幅提升患者治癒機會。若民眾欲查詢「內視鏡專科認證醫師」名單,可至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網站www.dest.org.tw,以確保就醫品質。

     

    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需注意! 一旦腫瘤轉移僅能活三十三個月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簡稱NET)為罕見的腸胃道或內分泌器官疾病,好發部位包括腸胃道及胰臟,其次為肺部。其臨床症狀為持續性腹瀉、復發性難治的消化道潰瘍、臉潮紅及間歇性的低血糖現象,例如心悸、盜汗、饑餓感或頭昏等;有部分患者無任何功能性症狀

    ,進階的健康檢查有助於更快發現病因。臺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鄭祖耀醫師表示,在過去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不易發現,通常經五至七年才會診斷,且有超過五成的患者發現時已經出現腫瘤轉移,平均存活期僅剩三十三個月

     

    鄭祖耀醫師說,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會在體內不同器官發生,在疾病的惡性度表現上也會有所不同,特別是胰臟和小腸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惡性度最高,如蘋果教父賈伯斯即是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確診時已為晚期,讓許多人深感遺憾。當懷疑可能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藉由以下診斷方法使用,1、腫瘤指數CgA數值;2、腹部超音波;3、內視鏡檢查;4、電腦斷層攝影;5、核磁共振造影及核醫檢查等,有利於醫師追蹤病情並提高確診率。

     

    鄭祖耀醫師進一步表示,目前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目標是將腫瘤切除乾淨,對於無法完全切除或是發生轉移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可透過完整的病理學檢查確知何種治療方式最為適合。神經內分泌腫瘤依疾病生長及分化程度可分為G1G3,小而位置合適的G1腫瘤,可藉由內視鏡切除不必手術,通常預後狀況良好。如無法手術或無法切除乾淨者,則使用高劑量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或標靶治療,以緩解臨床症狀,並延緩腫瘤惡化時間。而G3腫瘤惡性度高分裂速度快,因此建議用化學治療。

     

    鄭祖耀醫師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症狀多變,診斷與治療有其困難性,因此在治療上需多科醫療團隊照護,包括腸胃內科、內分泌科、一般外科及腫瘤科的通力合作,對於患者才能提供最佳化的醫療照護。

     

    Bring NExT  Hope  癌症希望基金會呼籲患者長存鬥志抗NET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鄭凱芸助理教授表示,癌症希望基金會於今年度全省舉辦三場神經內分泌腫瘤學習營,針對病友的社心議題歸納出三個重點:一、病友的雷同經驗難尋:因為腫瘤分泌的荷爾蒙不同,難找到生理上的雷同經驗,病人孤單感容易形成。但心理上的疾病適應歷程是相似的,使病友對彼此的支持需求大增。二、疾病慢性化的長期負擔:神經內分泌腫瘤與其他的罕見癌症一樣,具有慢性化的發展特質,病人及家屬都必須學習與此癌發展長久的關係,調適因疾病對身心、經濟及就業困難造成的負擔。三、與癌長存的鬥志:其他癌別的病人重在與疾病「對抗」的鬥志,神經內分泌腫瘤病人則是「長存」的鬥志。學習認知「每次的治療都可能不是最後一次的治療」,面對疾病要越「小心」,就能越「放心」,也能讓家屬「安心」

    第五屆神經內分泌腫瘤日    

    每年十一月十日為全球神經內分泌腫瘤日,斑馬絲帶為防治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徽章標誌,以「斑馬非馬」暗喻,提醒醫師、醫護人員及患者當出現相關症狀時,需提高警覺。期望藉此宣導日,提升疾病衛教意識及診斷率,同時鼓勵患者,找對醫師積極治療,勇敢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天。若欲取得更多衛教資訊,請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http://www.net.org.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