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反覆腹瀉 檢出罕見神經內分泌腫瘤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張先生因反覆腹瀉以為是胃潰瘍,就醫治療4年仍不見好轉,直至透過大腸鏡檢查,才發現罹患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陳明晃表示,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常見腹痛與腹瀉、熱潮紅、體重遽降、低血糖與盜汗等症狀,由於症狀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醫師也提醒,若症狀經治療3個月仍未獲得緩解或反覆出現並加劇,同時藥物無法控制時,則應注意可能為神經內分泌腫瘤。
    根據103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神經內分泌腫瘤較常發生於消化系統中,台灣每年約有700多位病例。神經內分泌腫瘤依據荷爾蒙分泌量多寡,分為功能性及非功能性兩種;功能性患者僅占4成,因腫瘤原發位置產生不同病癥如腹瀉、腹痛、盜汗、心悸等,導致難以確診。非功能性的腫瘤佔約6成,病人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常拖到晚期因腫瘤變大或轉移才被確診。
    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部位多,且無特定癥兆或症狀,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長庚醫院一般外科黃燦龍教授表示,隨著不同激素分泌,而產生不同的臨床症狀,近6成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部位在胰臟及胃腸道器官,其次是肺部。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大部分一開始會以手術開刀為首選,若手術無法切除或已轉移則考慮內科治療。以目前現行治療方式,有緩解症狀者如荷爾蒙療法,若腫瘤已成為分化不良期別,則可考慮化療或是標靶治療。
    今年八月健保署已通過廣泛適用於胃腸胰之長效型體抑素治療藥物,可望造福每年約400多位患者。陳明晃醫師建議,至於判斷病患是否能接受荷爾蒙治療,可進一步了解細胞膜上的體抑素接受器是否有異常增生情況,因此SSTR檢測也為神經內分腫瘤治療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