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神經內分泌腫瘤潛伏各部位 名人也難逃 醫師籲檢查不可輕忽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2020年12月10日/健康醫療網】

    11月10日是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日,包括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寶萊塢男星伊凡卡漢和資深演員馬如龍皆因此病不幸離世。彰基胃腸肝膽科林彥至醫師說明,有別於癌症細胞增生快速,神經內分泌腫瘤依其惡性程度有不同的成長速度,若惡性度高不僅增生快、轉移風險也高,然而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無特殊性,加上好發部位多元,易誤判為其他疾病而延誤治療,多數患者發現時已進入晚期。

    全身部位皆可能發病 病因不明症狀易誤導

    神經內分泌腫瘤因細胞的不正常增生而引發大量荷爾蒙分泌,包括不同部位的胰島素、胃泌素等,導致其好發於腸胃道、胸腔但全身皆有發病風險,常見的十大症狀為臉部潮紅、低血糖、盜汗、反覆性胃潰瘍、慢性腹瀉、心悸、皮膚炎、氣喘、咳嗽、發熱等。

    林彥至醫師分享,過去曾收治一名年輕男性患者,因反覆性胃潰瘍求診,透過胃鏡檢查和病理切片都無法確診,直到使用內視鏡超音波及深層病理切片檢查後,才確診為胃部神經內分泌腫瘤,使用手術切除後已改善症狀。臨床觀察有將近六至七成的病人都是透過詳細健康檢查才確診,此外也有不少患者因為反覆性胃潰瘍、胃出血和慢性腹瀉求診才發現罹患此病,可見系統性的健檢有助於病人早期發現及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

    林彥至醫師說明,神經內分泌腫瘤易誤認為普通疾病而輕忽,目前只有少數患者具有家族性遺傳而較好判斷,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多發性內分泌腫瘤(MEN1),所以相關的檢查格外重要,包括內分泌指數、電腦斷層攝影、核醫檢查、腹部超音波以及內視鏡檢查等皆有利於醫師追蹤病情並提高準確率。

    定期健檢助非功能性患者好確診 神經內分泌腫瘤對症看診四大科別

    儘管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依照十大症狀做判斷,但多數患者仍會混淆為其他疾病而延誤診斷。林彥至醫師也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又分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兩種,非功能性患者在完全無症狀的情況下會加遽延誤治療的時機,加上好發年齡雖介於40-60歲,發病風險依舊潛在於各年齡層,林彥志醫師分享,過去也曾收治一名年約30歲的男性患者,經由健檢發現胰臟尾部出現不明腫瘤,轉診到胃腸肝膽科後,確診為非功能性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因患者排斥開刀手術,轉而使用局部高濃度酒精燒灼腫瘤處,成功治療三年後無復發跡象。

    林彥至醫師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主,局部治療僅適用於非功能性、腫瘤公分數較小的患者,若已出現腫瘤轉移,則可考慮局部切除合併藥物治療,除了防止細胞擴散也可減少腫瘤細胞數量。林彥至醫師呼籲,民眾若持續出現十大症狀別掉以輕心,對症看診四大科別,新陳代謝科、消化外科、腸胃內科及血液腫瘤科,及早檢查、積極治療,降低疾病風險。

    原文連結:https://times.hinet.net/news/23148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