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蔡先生(化名)自訴近3個月來發現激烈運動會喘,而且偶有血便、容易疲勞;經血液檢查發現他的血紅素8.5,屬中度貧血。雖無大腸癌家族史,但因血便及貧血,於是安排大腸鏡檢查。
檢查結果發現在直腸離肛門口約10公分的地方有一顆約一公分大小的息肉,表皮完整,呈現淡黃色,當下即進行內視鏡息肉切除手術,後續病理報告竟是神經內分泌瘤,非一般息肉,因神經內分泌腫瘤具有癌化、惡性的傾向,還好及早發現,進行切除手術。
最常發生在消化系統中
神經內分泌瘤(簡稱NET)是分化的表皮細胞腫瘤,最常發生在消化系統中。胃腸神經內分泌瘤(GI-NET)以往稱為類癌,症狀特異性低,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
類癌症候群大多數是由腫瘤分泌過多血清素所引起的症狀,最常見的是自發性皮膚潮紅和腹瀉,其次是支氣管痙攣。
在台灣,神經內分泌瘤好發於男性(62%),且好發的位置為直腸(25%)、肺部(20%)、胃(7%)、胰臟(6%)及大腸(5%),小腸發生率僅5%。
神經內分泌瘤細胞所分泌的荷爾蒙會造成病人出現症狀者稱為功能性腫瘤,反之稱為無功能性腫瘤。大多數的胃腸神經內分泌瘤是無功能性的腫瘤,沒有症狀,且多是因為其他原因開刀而意外發現,或已進展到肝轉移才被診斷出來,從發病到確診往往需要5-7年的時間。
內視鏡檢查對於上、下消化道神經內分泌瘤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膠囊內視鏡及小腸鏡檢查的發展對於偵測於小腸的神經內分泌瘤也有很大的幫助。
治療上以手術為主,小的腫瘤可利用內視鏡切除術治療,大的腫瘤則建議做手術切除,病人蔡先生因腫瘤一公分大小且位在直腸,採內視鏡切除手術,病理報告是G1(尚未轉移且分化良好)腫瘤,侵犯深度僅達黏膜下層一公釐,邊緣乾淨,因此在內視鏡切除後即完成治療。有腫瘤轉移的病人則需全身性治療,10年存活率只約5成。
多數無功能性且無症狀
大多數的神經內分泌瘤是無功能性且沒有症狀,即使有症狀也容易誤導為其他病症,造成診斷的延遲。希望透過個案的分享,讓我們對這個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能早期診斷與治療。
(作者為岡山秀傳醫院院長)原文摘自:自由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