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易覺察 過半確診時腫瘤已轉移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

            蘋果電腦教父賈伯斯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並於2011年過世,舉世感概!而神經內分泌腫瘤這個疾病卻也在一夕間爆紅,因為不只是病人,連許多的醫護人員對此疾病也是非常的陌生。許多病友在得知自己罹癌後僅知腫瘤於何處器官發現,卻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何種癌症,事實上癌症的細胞分類大不同,不同的癌細胞預後及治療上差距甚大,因此正確的認識細胞分類是病人很重要的病後功課。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而導致病人產生神經內分泌相關的症狀,疾病的確切成因不明,目前只知或許和體內染色體基因的突變有關。神經內分泌腫瘤依據荷爾蒙分泌量的多寡,分成非功能性及功能性兩種,非功能性病人症狀輕微,或者沒有症狀,常拖到晚期才被確診;功能性的病人的病徵像極感冒症狀,如咳嗽、腹瀉、腹痛、盜汗等,很容易遭忽略或被誤認為其它疾病。
            以國外文獻推估,推估台灣每年新增的消化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病例約700人。其中近6成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部位在胰臟及胃腸道器官,其次是肺部。功能性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比較容易確診,例如腫瘤發生在胰臟,會影響血糖降低,比較快發現,非功能的通常要腫瘤長到很大才會發現,根據統計臨床上有超過50%的病人在確診時腫瘤已轉移,五年存活率大約只有55%。
            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以手術開刀為首選,若無法手術切除或已轉移則考慮內科治療,目前治療方式有針對症狀緩解者,如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或是針對手術無法切除或轉移性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之標靶藥物,如mTOR抑制劑以及血管抑制劑。
            近年來,根據醫師觀察與經驗顯示,台灣NET診斷進步,非功能性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其腫瘤大小從平均約8公分到現在平均約2公分,足足少了6公分,因此建議民眾健檢要包含腹部超音波及內視鏡(大腸鏡及胃鏡)的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民眾如果發現有類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相關症狀等老毛病,治療多次卻查不出原因,就應該要提醒醫師小心診斷。如果有切片檢查,要進一步向醫師詢問自己屬於哪種細胞分類,唯有更了解自己的疾病,才能更正確的照顧好自己。


     

    • 多當心 近6成神經內分泌腫瘤好發胃腸道及胰臟
    • 多加做 健檢加做胃及大腸鏡、超音波 早期發現降風險
    • 多詢問 了解診斷報告 善用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
                             (www.ne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