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 緩解神經內分泌腫瘤功能性症狀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消化系統中第二常發生的腫瘤,僅次於大腸直腸癌。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流行病監測及最終結果」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資料庫的統計,在過去的三十年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率已提高了五倍。
     

    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陳明晃指出,由於包括腹瀉、胃酸過多或是難以控制的糖尿病等因神經內分腫瘤過度分泌荷爾蒙所引起的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而被忽略,使許多患者的就醫時機遭到延誤;因此,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患者待確診時已經發生了遠端器官的轉移,所以無法透過外科手術根治,平均存活期只有33個月,而為了控制病情,也必須使用到全身系統性的治療。


    對於已發生轉移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陳明晃提到,目前已可使用高劑量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進行治療。他解釋,在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上,體抑素類似物原本是用於改善腫瘤細胞過度分泌荷爾蒙所引起的功能性症狀;但在過去的治療經驗中,體抑素類似物被發現能延緩腫瘤的生長。


    陳明晃進一步說明,目前的研究已經證實,高劑量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治療對於源自於中腸部位及原發部位不明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除了可以緩解功能性症狀之外,無論患者有無功能性症狀發生,都能成功延緩腫瘤惡化的時間達到15.6個月,讓腫瘤的狀況維持穩定;因此,高劑量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在國際上目前已被列為治療的標準方針。


    對於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陳明晃表示,應請主治醫師對其神經內分泌腫瘤進行病理切片後,透過完整的病理學分析,以確知何種治療方式最為適合;其中,病理報告中對於腫瘤期別的研判,會影響到治療方式的選擇。


    陳明晃解釋,依照腫瘤生長及分化的程度,神經內分泌腫瘤可分成G1、G2和G3。其中,G1和G2的腫瘤生長速度較慢,行為也較類似於正常組織,因此化學治療對於這類的腫瘤效果較不理想,反而以高劑量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單獨或合併標靶藥物會有較好的療效;至於G3的腫瘤惡性度高,分裂速度快,因此對於化學治療反應較好。所以他強調,要擬定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策略,詳細的病理分析是相當重要的。


    陳明晃以日前一名回診的33歲男性患者為例指出,該名患者在兩年前因為體檢時意外發現肝臟及肺臟腫瘤,在外院原先被認為疑似是肝細胞癌造成肺部轉移;結果,在經過病理切片確診之後,才確診是神經內分泌腫瘤,而且是屬於G2的患者。


    針對這個病例,陳明晃說明,在確認腫瘤的期別之後,開始對患者施以輕度化療合併高劑量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進行治療;後來,在透過輕度化療將腫瘤縮小之後,合併副作用輕微的高劑量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以抑制腫瘤生長,並控制患者曾發生過的類癌危象(Carcinoid crisis)的臨床症狀。結果,在經過兩年的治療與追蹤之後,這位患者目前已可回到正常的工作崗位,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針對原發於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陳明晃醫師表示,除了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之外,還可使用標靶藥物口服mTOR抑制劑合併治療,其可明顯延緩腫瘤惡化達11個月。同時,口服mTOR抑制劑也已經於今年(102年)1月納入健保給付,預計每年有約70位的新確診患者可受惠。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若民眾有類似相關症狀或希望有更深入的瞭解,該基金會目前已設立「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可供民眾及患者查詢更多的相關資訊。


    文章出處:http://www.nownews.com/n/2013/11/25/1030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