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最新消息
訊息快速搜尋列
關鍵字
類別  
2015.8.6
壓力大腸胃老是出問題?一位40歲的陳先生,從年輕時一旦遇到工作壓力,就會感覺肚子不舒服,剛開始並沒有特別介意,但長期腹瀉及胃潰瘍症狀並無好轉,讓陳先生開始警惕,至醫院進行檢查後,醫師告知陳先生罹患的是不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
2015.6.11
一名47歲的家庭主婦去年初開始常水瀉,吃完甜點還會火燒心,原以為是腸躁症和胃食道逆流作怪,但反覆就醫卻未改善,深入檢查才確診罹患腸胃道神經內分泌腫瘤。醫師說,此症為染色體問題,病發初期沒有病徵,不少患者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常要5到7年時間,建議有家族史者,可接受抽血篩檢了解是否罹病。
2015.6.11
高雄一位輕熟女近兩年因四肢、臉部等常起疹子發癢發紅,一開始以為是濕疹不以為意,但隨著皮膚產生病變潰瘍日益嚴重,才緊急就醫檢查發現為神經內分泌腫瘤所引起,收治個案的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陳彥仰指出,該女經抽血後發現腫瘤指數高,進一步影像學檢查發現在胰臟長出神經內分泌腫瘤,影響荷爾蒙分泌導致皮膚病變症狀,後接受長效型體抑素治療才逐漸控制病情。
2015.4.27
一名37歲陳姓上班族,12年前出現慢性腹瀉且胃潰瘍症狀,本以為是壓力導致腸胃問題而服成藥,不料症狀加劇,半年內因胃穿孔復發而接受兩次手術,轉診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外科,發現胃泌素分泌過量,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經長效型體抑素治療後,穩定控制。
2015.4.21
1位60歲的陳姓老太太,原本身體硬朗卻莫名肚痛長達2個月,就醫檢查才發現胰臟冒出腫瘤並出現肝轉移,收治個案的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腫瘤科醫師陳彥仰表示,原以為是胰臟癌經4個月反覆化療卻未見改善,且雙腿還開始出現皮膚潰瘍與皮疹,經重新診斷才發現罹患罕見的神經內分泌瘤,因難以開刀根除只好施以長效型體抑素針劑治療,助控制腫瘤生長與皮膚、腹痛等功能性症狀。
2015.4.13
『當醫生跟我說我罹患的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時,我對於這個名詞感到陌生,身邊也沒有朋友是這種癌症,網路上的資訊也很少,因緣際會下參加癌症希望基金會辦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學習營,讓我更認識自己的疾病治療,也認識其他相同疾病的病友,相互支持、經驗分享,當我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其他病友,讓病友比較不會緊張焦慮,真的很高興可以做這樣的關懷,在關懷過程中,我也不斷學習,增加自己的知識,希望可以關懷及幫忙更多病友。
2015.3.27
你能想像一天跑廁所20至30次,卻找不到治療方法的痛苦嗎?就有一群患者因為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深受腸胃道潰瘍或慢性腹瀉等痛苦,造成生活品質低落;一名60歲男性病患經診斷後,發現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本來因為子女旅居巴西、無法就近照顧而無意再治療,但子女鼓勵她於台灣積極接受治療;在張義芳醫師的建議下,使用口服標靶藥物mTOR抑制劑治療長達2年之久,目前病情穩定控制,腫瘤沒有惡化,也幾乎沒有相關副作用產生,生活品質也得到了改善。
2015.3.11
大腸鏡可篩檢早期癌症,有健檢診所統計,大約半數大腸息肉長在右邊腸子,若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而非完整大腸鏡,將會因檢查死角而貽誤防癌。 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今天指出,以往認為大腸息肉長在左側的直腸或乙狀結腸,民眾為減少不適而選擇大約60公分長的乙狀結腸鏡檢查;然而,最近4年聯安健檢共2萬6674筆大腸癌篩檢資料,右側大腸息肉的比率,從30%上升到52%。
2015.1.20
陳小姐,46年次,十二指腸神經內分泌腫瘤。 陳小姐在民國96年開始有持續性腹瀉問題,到各大醫院求診卻無法解決問題,只能依賴胃藥緩解症狀,姊姊笑說胃藥就像她生活中的電池,分也分不開。
2015.1.16
談到「神經內分泌腫瘤」,一般人或許覺得很陌生,其實,在腸胃道腫瘤中,其盛行率僅次於大腸癌,是胰臟癌的2倍。知名的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就是因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且轉移至肝臟,在進行換肝手術後仍不幸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