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最新消息
訊息快速搜尋列
關鍵字
類別  
2018.3.6
台中發生一名何姓女子罹患神經內分泌癌,卻在癌症復發後中斷治療 , 僅吃保健食品,不幸癌逝 , 讓八旬奶奶白髮送黑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裕民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屬於神經內分泌細胞基因突變造成的腫瘤,台灣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點五一,腫瘤最主要分布的部位首推神經內分泌細胞最多的腸道和胰臟,其次是肺部,像何女發生在鼻竇則較少見。
2017.8.23
一項新研究的領頭科學家今天表示,選擇替代療法癌症患者的死亡可能性,比選擇標準治療方式患者高出多達5倍。 法新社報導,研究報告首席作者、耶魯醫學院人員強生(Skyler Johnson)表示,確診罹癌5年後的死亡風險,最高的是乳癌與結腸癌,分別高出5.6倍及4.6倍。
2016.12.16
感謝大家的踴躍參與, 因個人資料保護法,無法公告中獎人全名,但我們會另行於臉書私訊通知各位中獎者,謝謝! 希望未來大家持續將正確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傳遞給身邊的親友, 使更多人獲得正確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疾病資訊! 最後祝福大家身體健康,平安愉快。
2016.10.21
神經內分泌腫瘤(簡稱NET)因症狀不夠專一,經常與其他疾病容易相混淆,從有症狀到確診,往往要經過5至7年的時間,是醫界普遍認為屬於難以及早診斷的癌症之一,不可不慎。
2016.6.1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研所所長暨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陳立宗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透過完整的病理學判讀(侵犯器官及細胞分級)確知何種治療方式最適合。依生長及分化程度分成G1到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