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最新消息
訊息快速搜尋列
關鍵字
類別  
2017.12.1
面對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該怎麼辦? 罹癌後,還有什麼社會福利可以使用呢? 我的保單合乎需求嗎? 還有什麼我該注意的細節? 透過保險志工經驗分享,從中獲取保險知識, 透過講座,讓我們學習如何面對這些困難, 在家不擔心,治療好放心。
2017.10.2
台灣最新癌登報告指出,消化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病例一年約七百多人。由於發生部位多,且無特定癥兆或症狀,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延誤治療時機。
2017.9.28
張先生因反覆腹瀉以為是胃潰瘍,就醫治療4年仍不見好轉,直至透過大腸鏡檢查,才發現罹患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陳明晃表示,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常見腹痛與腹瀉、熱潮紅、體重遽降、低血糖與盜汗等症狀,由於症狀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醫師也提醒,若症狀經治療3個月仍未獲得緩解或反覆出現並加劇,同時藥物無法控制時,則應注意可能為神經內分泌腫瘤。
2017.9.5
現年76歲的余姓男患者本身有C肝、糖尿病與高血壓病史,為確認控制狀況,都會定期回診進行超音波檢查。沒想到,最近一次的檢查卻發現,胰尾出現大於2公分的腫瘤,且合併胰管擴張問題。
2017.7.26
口腔黏膜炎是常見的癌症治療副作用,很多癌友卻以為只是一般嘴破,自行塗抹西瓜霜、苜藥粉等偏方,恐使發炎更嚴重,甚至危及性命,醫師呼籲應學習正確口腔護理,按醫囑治療。
2017.7.13
疲憊大部分經過休息或事件解除後能消除,但台灣有7成癌友同時罹患「癌疲憊」,醫師建議,癌友若能調整睡眠並規律運動,加上親友支持,就能對抗「癌疲憊」。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醫師葉恩典表示,「癌疲憊」是因癌症或癌症治療,引起持續性身體、情緒,或認知感到疲累、精疲力竭的主觀感覺,若與一般人的疲憊感比較,癌疲憊更為嚴重且令人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