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專頁
|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連絡我們
神經內分泌腫瘤討論區
神經內分泌腫瘤討論區,一個提供病友、家屬、醫護人員、關懷本疾病的大眾訊息交流、活動分享、心靈支持的園地
聽聞馬啼聲,應再思量"似是馬"但可能"並非馬"
臨床確診應多思量,別讓神經內分泌腫瘤被忽略而錯過確診
惱人的症狀,應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來降低症狀
除了藥物控制外,規律運動且避免飲酒和辛辣的食物,皆有助於症狀改善
不舒服的症狀持續多年仍未改善,應再進一步做檢查
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易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若腹瀉、熱潮紅、盜汗等症狀長時間未改善應再檢查
認識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小檔案
神經內分泌細胞功用
哪些人容易罹病
如何診斷
如何治療
抗癌有撇步
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照護指引
NET病友故事
NET小學堂
十大警訊
十大警訊說明
十大警訊翻翻看遊戲
桌布與紙雕下載
就醫資訊
醫師資源
臨床試驗
社區資源
相關網站
相關書籍
著作權聲明
討論區
抗癌有撇步
藥品搜尋
樂活分享
最新消息
訊息快速搜尋列
關鍵字
類別
知識訊息
活動快訊
2021.6.29
腹瀉、喘咳、胃潰瘍 神經內分泌腫瘤千變萬化 平均5-7年才確診
賈伯斯的胰臟癌不簡單! 其實是神經內分泌腫瘤 新一代蘋果手機於不久前上市,再掀搶購熱潮,而9年前因為胰臟癌離世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他罹患的其實並非傳統長在胰臟上的腫瘤,而是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
詳全文
2021.6.15
胃潰瘍多年久治不癒 竟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所致!
39歲的王先生(化名),持續胃潰瘍長達5、6年,反覆求診都治不好,後來才輾轉由醫師發現竟是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作怪。收治該個案的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顏旭亨醫師說明,該患者的腫瘤雖然長在胰臟,但會導致胃泌素異常增高,胃酸變多,以致於不斷出現胃潰瘍問題。
詳全文
2021.6.1
疫情期間,癌友常見的問與答
Q:疫情期間怎麼就醫? A:疫情期間盡量避免暴露的風險,減少進出醫院。若您為長期穩定追蹤的病人,且最近要回診,可用網路或電話將掛號延後一至二週,待疫情趨緩再回診;若您為治療中的病人,如果療程可於門診進行,就改為門診,但仍應依個人病況,跟醫師討論決定。
詳全文
2021.5.21
老毛病反覆發作治不好?出現10大症狀當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作怪
血糖低飢餓不止又盜汗,當心罕病神經內分泌腫瘤上門 許多民眾年過40歲,開始察覺自身毛病不斷出現,長期臉潮紅、盜汗、皮膚癢,以為只是老化造成的病灶,但其實要小心其中可能潛藏罕見疾病「神經內分泌腫瘤」,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腸胃內科教授郭昭宏院長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由內分泌顆粒分化成表皮的惡性腫瘤,能夠分泌許多不同的分泌物,在全身各個器官皆有可能生長。
詳全文
2021.5.5
神經內分泌瘤7成好發在腸道!一次看懂與大腸癌差別
癌症已盤據十大死因多年,大部分都會聯想到某個器官的惡性腫瘤,等到癌細胞發展到一個程度才會開始轉移到其它器官。但有其實有一種腫瘤卻是可能發生在全身各處,早期沒什麼明顯症狀,等到有症狀又沒有特異性,因此常被誤認是其他病症,並且被稱做為「類癌」,那就是「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
詳全文
2021.4.22
神經內分泌瘤常誤認 健檢預防癌變
2021-04-13聯合報 50歲的張先生得知朋友剛被診斷罹患大腸癌,趕緊預約接受大腸鏡檢查。未料,檢查結果發現有兩顆小小的大腸瘜肉,切除後作病理化驗,竟然是早期的「神經內分泌瘤」,必須定期追蹤。
詳全文
2021.4.7
土城醫院癌症資源中心啟用 邀藝術家改造癌症病院空間
【2021/04/06 中時新聞網】 新北市土城醫院今舉行「心療癒計畫」,為了減輕癌症病友身心靈負擔,邀請藝術家眼球先生在醫院第6樓癌症診療、化療等候室等區域彩繪,減低醫院沈重印象,另外為照顧癌症病患需求, 醫院今也啟用癌症資源中心,中心內整合營養師、輔導師等資源,照顧病患掉髮、營養需求,打造「溫馨、舒適、安心、有希望」的環境。
詳全文
2021.3.22
她熱潮紅5年…竟是腫瘤惹禍!醫曝「罕病10症狀」嘆:發現都晚期了
【2021/3/22 ETtoday】 身體出現什麼病癥,到對應的科別就醫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過,某些情況下,你可能看錯科了。有醫師提到,若體內長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會分泌各種荷爾蒙,在不同的人身上出現不一樣症狀,如:長在胰臟可能會有黃疸、在腸胃道會導致腸胃阻塞等,一不小心就會誤判;並提醒大家,有10大症狀可簡單判定,一旦有2-3項反覆發生,就要當心了。
詳全文
2021.3.16
全癌解碼 精準治療的癌症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為了達到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國家級的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即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兩天的直播論壇,國內重磅的二十二位癌症領域權威,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的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資料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國內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同邁進精準治療時代。
詳全文
2021.3.9
為什麼會得癌症?你是癌症候選人嗎?「癌症警訊圖」帶你檢視 14 條癌症症狀
最有效的抗癌是防癌!癌症已經蟬聯 38 年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資料顯示,癌症時鐘持續不斷快轉,罹患癌症的人數越來越多 ,2018 年每天有318人被確診為癌症。
詳全文
« 上一頁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30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