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最新消息
訊息快速搜尋列
關鍵字
類別  
2022.9.12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罹患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逝世,台北榮總引進PRRT療法(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期盼提供罹病患者多一種選擇。 縮小肝臟轉移 提供患者新選擇 一名50多歲女性接受3次治療後,轉移到肝臟的腫瘤範圍縮小到剩下原本的2、3成,是全台首例接受PRRT治療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個案。
2022.8.29
58歲的簡先生因上腹部不適就醫檢查,發現肝癌指數飆升,但他沒有B、C型肝炎,進一步檢查也確定沒有肝腫瘤,反倒是罹患罕見的胃神經內分泌瘤,接受全胃切除手術後,肝癌指數下降。
2022.8.18
神經內分泌腫瘤其實是一大類癌症的一個統稱,它不像一般癌症經常用原發部位來命名,例如乳癌、肺癌,反而經常是用功能與特性命名,例如胰島素瘤、VIP腫瘤等等,由於生長緩慢,一般會潛伏很多年才會成形,加上大多數神經內分泌腫瘤比一般癌症生長緩慢許多,因此最初有「類癌」一稱。
2022.8.1
36歲蔡先生(化名)自訴近3個月來發現激烈運動會喘,而且偶有血便、容易疲勞;經血液檢查發現他的血紅素8.5,屬中度貧血。雖無大腸癌家族史,但因血便及貧血,於是安排大腸鏡檢查。
2022.7.18
腹瀉、頭疼、高血壓、低血糖、食慾不振等症狀看似很平常,但這些症狀如就醫後仍得不到改善,有可能是患上致命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T)。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由於此病與更年期、自律神經失調等問題相似,容易被患者輕視,當到被診斷出患病時,有5成病患腫瘤已轉移,若為遠端轉移,平均存活率不足3年。
2022.7.6
腹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低血糖是許多人都有的經驗,盜汗、潮紅更是許多更年期女性的困擾,但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反覆出現,且治療後仍未達預期效果,就要留意可能是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
2022.6.23
一名36歲男性因轉換工作進行職前體檢,順便健康檢查,於腸胃道內視鏡發現疑似胰臟腫瘤壓迫十二指腸,進行內視鏡切片後,病理診斷為神經內分泌瘤,醫師立即為病人安排住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2022.6.8
腹痛、腹瀉、胃潰瘍,看似很普遍的小問題,大部分人或不以為然,但這些亦有可能是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徵狀。神經內分泌腫瘤(NET)在過去30年間發病率上升了5倍,亦是消化系統中第二常見的腫瘤,公眾宜多加認識以免延誤診治。
2022.5.17
「老友們,我已經無法一一回覆你們的問題,有緣我們來世在再相見,病況細節隔兩天我外甥女會幫我回覆⋯」(2021/11/30)「台灣唱片封套設計教父」杜達雄才在臉書上寫下這段話,週一(2021/12/6)就傳出他病逝,享壽66歲。
2022.5.6
52歲林女士本身有輕微的高血壓,經規律服藥控制良好,雖偶有胸悶、心悸等情形,但因發作時間短暫,不以為意;日前,林女士心悸再次發作且伴隨嚴重盜汗及發燒,被家人送往台北慈濟醫院急診。